厚植家國情懷 齊護國家安全
教育局於2025年6月公布更新版《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強調學校應協助學生結合所學,掌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解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與重要性,明白發展與安全並重的理念,從而建立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與責任感,為國家繁榮昌盛貢獻力量。教育界普遍認同並支持推動國家安全教育,並懂得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等方式推動校本課程,促進學與教的成效。然而,面對國民教育、國家安全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多重任務,前線教師在整合課程與資源時常感挑戰。筆者三人嘗試借用新近文件作點梳理,期望有助各校新手負責同工透過閱讀此文,對規劃校本國民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和活動有較多把握。
學習宗旨與政策框架:明確核心理念與內涵
國民身份認同是香港小學教育七大學習宗旨之一,也是培育學生十二種核心價值觀與態度的重要一環,屬於教師不可迴避的教育責任。國民身份認同是個人對所屬國家的歸屬感與認同感,視自己為國家民族的一份子,並認同其信念、價值觀與行為。作為生活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學生,應同時具備對國家與香港社會的家國情懷。
今年9 月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2025)》內表明厚植學生家國情懷:「教育局會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學與教,包括普及化「心繫家國」活動;持續加強《憲法》和《基本法》學生校園大使培訓計劃;設計建國歷史體驗行程;進行國民教育重點視學;配合更新的國家安全教育,持續為師生提供專業發展和活動;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定稿;以及優化高中中史和歷史科課程框架。」政策方向清晰明確。
早前公布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2025》,將2021年版本的八個範疇重整為四大範疇:國家概要;總體國家安全觀;《憲法》、「一國兩制」、《香港基本法》與國家安全;以及法律保障的權利與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無疑能為校本課程提供清晰綱領。至於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主義」一詞令部分教師感到抽象難解,擔心無法有效傳授相關意識形態(ideology)。然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第二十三條指出,國家透過歷史文化教育與「一國兩制」實踐教育,增強港澳同胞的愛國精神與維護國家主權、統一與領土完整的意識。這提示我們,香港各界只要聚焦於歷史文化與「一國兩制」實踐教育,並不需要深究主義的內涵。正如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於去年國慶推出的主題曲《我們的家》,其核心理念是「有國才有家」,鼓勵大家如同愛護家人般愛護國家和香港。
教學現況與實踐啟示:厚植家國情懷
教育局於2023/24年度《視學周年報告》中指出,國家安全教育方面,在235所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視學中發現部分教師對國家安全的教學設計或流於介紹重點領域的定義,教師在處理相關課題時,以直接講授知識內容為主,較少安排適切的學與教活動,以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及明白國家安全與其生活息息相關,培養心繫家國、休戚與共的情懷。看來有些教師同工仍須多注意厚植同學的家國情懷,使同學們可自發地齊護國家安全。然而,依筆者三人的觀察,有不少學校正努力把姊妹學校交流計劃與校本課程結合,很多學生在活動和反思中洋溢其愛國愛港之心;亦不少學校積極推展小學人文科課程,加入校本元素,把國民和國安教育的知情行具體落實其中;也有小學同工引進家長參與全方位活動,鼓勵同工從家出發,尋回祖父輩甚或宗族的根,考查日常生活與中國文化的關係,這類簡單又直接的學習氛圍自然地讓同學感受到家國情懷!
多元策略與全校參與的實踐
教育局已開發多元化教學資源支援國家安全教育,包括以《憲法》、《基本法》、國家象徵與標誌、博物館學習、抗日戰爭等為主題的教材,以及《文明中華: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學與教資源》、小學人文科的中華傳統美德系列等多媒體教材。教師備課時可靈活運用上述資源,並鼓勵學生透過國家安全教育資源網頁、網上學習平台、「國民教育一站通」等進行自主學習。此外,教育局亦舉辦多項全港性學生活動。以過去兩學年為例,課程發展處共舉辦約180項與國民及國安教育相關的活動,參與人次達100萬(截至2025年4月),包括「國家安全齊參與」計劃、全港學界國家安全常識挑戰賽、《憲法》和《基本法》校際問答比賽、「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華萃薪傳」中國歷史文化問答比賽、「穿越時空‧『故』中作樂」音樂創作比賽等。2024/25學年更有逾450所學校、9,000名學生參與《憲法》和《基本法》校園大使培訓計劃。教師應善用這些全方位學習活動機會,安排學生參與,深化學習。
同時,民青局與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亦推出多項活動,如將青衣社區隔離設施改建為青年發展及國民教育基地,供制服團體舉辦升旗與步操訓練;舉辦「東江水供港60周年」主題活動,包括赴廣東考察水利建設與文化歷史;資助非政府團體舉辦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交流項目,參訪紀念設施與軍營進行國防教育等。教師在設計校本活動時,不妨多留意香港社會不同團體的資源與經驗。
校本課程規劃:以「知、情、行」系統培育家國情懷
為推動系統化發展,建議教師在規劃校本課程與活動時,可依國家發展大事日記,將相關內容有系統地嵌入不同年級課程,並有組織地善用外部資源,避免即興或零散安排。此外,同工可參照「知、情、行」三大方向處理,參考《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2025》,舉例如下:
- 知:認識《憲法》、「一國兩制」、《基本法》與《國家安全法》內容;理解國家安全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生態、網絡、糧食等多方面;參與「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等活動深化認識。
- 情:培養對國家的熱愛與認同,理解國家發展成就及「一國兩制」國策;從小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培養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
- 行:從日常生活實踐,如遵守交通規則、提升網絡安全意識、節約資源等,落實維護國家安全的行動。
期間,同工須花心思安排同學作交流反思並付之行動,尤其是要設計能反映學生學習成果的工作紙和活動,以檢視同學們在學習範疇的表現和進展,並作為下一階段課程規劃的依據,展現PIE的理念與精神。
總括而言,推動國民教育、國家安全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需要清晰方向、多元策略與全校參與的系統工程。期望各校同工緊扣政策框架,善用官方與社會的豐富資源,並以「知、情、行」為軸心進行有機結合與自然連繫的校本規劃,便能有效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同學們自覺成為愛國愛港者,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守護國家安全,為國家和香港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